集中招标采购:对药品短缺负有责任
曾几何时,鱼精蛋白、丝裂霉素等130种药品短缺,近期媒体又连续报道廉价国产药巯嘌呤片短缺。有消息说,总理作出“特事特办”后,295万片质检合格的巯嘌呤片在浙江装车,已发往经销商。
这不免让人对药品短缺问题有了深刻的思考与忧虑:今后若再出现廉价药品短缺,还能“上告”总理,让总理能再次专门做出“批示”来“拯救”么?恐怕没那么容易吧!这需要有关部门静下心来,对国产廉价药的生产供应保障问题进行挖掘与整改!
据悉,日前国家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短缺药品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平台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健全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监测预警机制和国家、省两级应对机制。《意见》有较高理论价值,但需要有配套政策,有具体、完善、可行的操作来落实开展,其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短缺药品分一般性短缺药品和医疗必需短缺药品,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药品总量小,管理成本高,利润低,企业不愿意生产;二是原料供应紧张;三是医药流通企业调拨无利润或者利润很低,不愿意经营;四是医院与供应商之间无业务往来;五是药品招标可能导致药品价格过低,甚至价格倒挂,而生产成本在上涨,企业没有利润或者赔钱,因此要么中标之后停产,要么干脆不来招标,导致这个地区没有这种药可以使用,其中后者是药品短缺不可否认、也不可低估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原料季节性波动等多重因素,导致了药品生产性短缺或药品成本上升而出现流通“断路”,但与短缺更为密切的,不能不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府定价、价格谈判、市场撮合等,政府药品招标采购机构没有细致考虑,导致药品生产及市场开发困难的原因,而一味用行政手段对其流通价格进行“围剿”,压价压价再压价!一些药品经过30多次的降价后难以“生存”,于是就出现了廉价药短缺甚至“降死”而消失!任何药企都考虑产品利润,任何一家都不会做亏本生意!
政府曾对廉价药取消最高零售价,价格由药企自行确定,但为何还会出现“定价死”?因为招标时间、投标中标种类及价格,催生或促发了部分药品尤其是廉价药品的短缺!
药品招标价格低于成本,产品就无法生存,中标企业只能放弃或者停止生产。某制药企业2009年投标中标后至今价格未动,有些产品原料涨价,加上大量环保投入,成本上升,于是只好找理由停产。一句话,廉价、利润低、不挣钱,绝大多数制药厂家就望而却步,药品短缺随之出现!
廉价药主要靠市场自行调节。药品短缺不是市场失灵,恰恰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而我国的药品短缺频发,可以说是行政化招标导致成本和价格倒挂所致,用计划性思维应付市场资源配置问题,企业缺少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定价机制不科学、对药品降价政策偏离市场规律、新药审批制度存在漏洞、药品招投标中政策存在缺陷,以及“以药养医”等阻碍了廉价药生存的空间。
那么,怎样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必须从完善药品定价机制、加强新药审批的监督、改革和完善药品招投标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取消以药养医的传统做法等方面着手。
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调查二处处长徐新宇指出,“招投标不能一味地去压低价格,对这种短缺药和原料来说,你价格压得太低基本上就是无利可图了,基本它就没有人去生产了,没有这种动力了。”
在具体操作中,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必缩短招标时间,增加单位年限的招标次数,扩大廉价药品的招标范围,特别是要科学合理廉价药品的投标价格,切忌出台制定无经济学意义的标价。同时,还可采取政府补助、指定生产、解决配送、增加原料生产、解决环保投入等措施,降低廉价药品生产、运营成本。或对这些药品免除招标,用合理价格直接供应医疗机构。
据了解,目前有些地区已出台了相应政策,对低价短缺药品实行直接挂网采购,不再招标。
(来源:医药手机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客服。